袋式除尘器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除现代社会人类生活垃圾对地球造成一定污染外, 工业污染是改变自然环境主要的因素。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可持续发展大的敌人, 危及人类的生存, 急需解决。 2007 年 6 月 3 日新华社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 并在十 一五纲要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 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的约束性指标。要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 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坏的重要标准,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 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 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通知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重点是: 实施钢铁、 有色、 石油石 化、 化工、 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余热余压利用、 节约和替代石油、 电机系统节能、 能量系统优化, 以及工业锅炉( 窑炉) 改造项目。 高效能低成本的尾气处理设备与技术是目前冶金、机械、化工、电力等行业尾气净化、节能减排的核心。全干法布袋除尘成套设备能大大降低尾气中含尘量, 充分利用余热, 使净化后的废气可以再利用; 还具有节水、 节电等其他节能环保等优点。由于 其具有除尘效率高( 尤其相对旋风除尘) 、 成本低( 尤其相对静电除尘) 、 污染小( 尤其相对湿法除尘) 的优 势, 该技术在当今已成为流行趋势。
袋式除尘器原理与结构 :织物对含尘气流具有过滤功能, 粉尘粒子在滤料上沉降聚集。布袋除尘的原理即利用织物筛滤作用、 惯性碰撞作用、 拦截作用、 重力沉降作用、 扩散作用和静电作用 来实现过滤捕集尘粒。过滤捕集效果和滤料的孔隙、 气流流速、 粉尘特性等有关。当代布袋除尘设备其具有废气净化质量高、 节水、 节电、 投资省、 运行费用低、 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脉冲清灰方式的除尘原理, 气流由下部进入箱内, 通过布袋织物截留等方式, 沉积灰尘, 当检查到一定灰尘( 通过压力测定或时间控制) 时, 关闭进气阀进行清灰, 利用一定的方式抖动布袋, 布袋表面灰尘大部分落入灰斗后, 布袋可重新投入除尘工作。灰斗的灰积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卸灰, 由输灰系统设备送上卡车运出。
清灰形式有五大类: 机械振动类、 分室反吹类、 分室脉冲类、 振动反吹并用类、 脉冲喷吹类; 目前采用低压脉冲喷吹较为流行。当净化气体排出后, 可以根据气体特性进行能量利用, 如为高炉煤气可以接入煤气 用户使用或用作 T RT 发电。
袋式除尘器的应用与发展 :布袋除尘技术在近 30 年发展迅速, 1981 年, 日本在德国的帮助下, 成功地把此技术应用到小仓 3 3 铁厂 1850m 高炉上, 之后应用到 4000 m 高炉。 我国早在 1974 年开始研制布待除尘器在 13- 100 m3 高炉进行试验, 1985 年涟钢 329 m 3 高炉袋式除尘器顺利投产。到 1987 年太原钢铁厂 1200 m3 高 炉[ 8] 引进了日本技术后, 此技术有了快速发展, 国内其他钢厂把此技术移植到 300 m 3 中小炉窑纷纷 获得成功。1991 和 1992 年首钢利用日本技术先后建成 1726 m 3 和 2100 m3 高 炉的布袋除尘 器; 1998 年 攀钢 也 建 成 1250 m 3 高 炉 的 布 袋 除 尘 器。但在这一时期, 清灰的方式均为净煤气反吹风形式, 同时考虑到纯布袋除尘技术上的不足, 原来广为采用的湿法除尘器仍未拆除而作为备用。 2002 年下半年韶钢和莱钢建设了纯干式布 3 [ 9] 袋净化煤气 750 m 高炉 , 标志了该技术在中型 高炉纯干式袋式除尘器的研制成功。此后( 江苏 3 3 沙钢集团 7 台 450 m 高炉) 、 福建三钢 1050 m [ 7] 3 高炉 2004 年 5 月 、 承德钢厂 1260 m 高炉 2004 3 年 10 月、 长钢 1080 m 高炉 2004 年 9 月、 韶钢 3 [ 11, 12] 3 2540 m 高炉 2005 年 8 月 、 包钢 2200 m 4# 高炉于 2005 年 9 月[ 13] 、 还有其他高炉均建成全干式袋式除尘器, 这些袋式除尘器大多采用了低压脉冲反吹清灰方式, 滤袋材料主要为 F M S, 卸灰技术以落下输送和刮板输送较多, 气力输灰方式由于其更先进可靠, 正在兴起 。
目前袋式除尘器的相关设计 脉冲袋式除尘器除尘原理图高炉尾气除尘设备的净化能力需要符合所属 行业的相关要求。袋式除尘器稳定运行时, 净化气体的粉尘浓度要求在 30m g/ N m 以下, 箱体个数和布袋数量、 尺寸视处理的风量等具体工作要求决定。目前其主要形式为: 采用全干式工艺流程, 部分设备系统前加重力除尘器或旋风除尘器; 滤袋材料有玻璃纤维针刺毡、和美塔斯。